外国语学院2022年师资提升研修系列之十一 :外语课堂教学与语言学研修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2-09-16浏览次数:421

作者:李利 安娜  摄影:李利  审核:丁立福 桂永才  上传:刘娜

教师队伍建设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此背景下,7月15-16日,外研社2022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外语课堂教学与研究:目标、设计与实施研修班”;8月2—3日,第六期——“语言学研究:理论与应用”在云端拉开帷幕。两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王文斌教授、张天伟教授和吉林大学姜峰教授担任主讲专家。来自全国270余所院校的近400名教师11齐聚云端,共同探讨外语课堂教学与语言学相关话题。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师李利、安娜等教师参加了此两期研修。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

吉林大学姜峰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

第一期—— 外语课堂教学与研究:目标、设计与实施研修班”

首先,杨鲁新教授以“外语课堂教学原则”为题,阐释了语言学习观,讲解了教与学的关系。其次,杨教授讲解了课程设计过程要素,指出真正的语言教学应该是将语言、内容、思维和文化有机融合。接下来,杨教授详细讲解了读写课和听说课的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最后,为促进参班教师将所学内化,本期研修班特别设置读写、听说教学活动设计实践环节,杨教授及苏芳老师、李琛老师分别对各小组的教学设计成果,给予了针对性点评,为优化教学设计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帮助参班教师深化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提升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六期——“语言学研究:理论与应用”

王文斌教授首先指明了语言对比研究对于提升母语及目标语的敏锐性,提升语言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为国际学术研究贡献中国成果和智慧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在英汉对比研究中,研究者应重点关注“英有汉无”和“汉有英无”的现象,并以英汉翻译的不同译本为例,重申把握语言特征差异的必要性——只有洞悉译出语,方可达成译入语。

姜峰教授首先从元话语的视角切入,深入探讨了学术话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其次,指出各学科有其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体裁倾向,并以写作教学和研究为例,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交际目的和学科文化。最后,基于语料库与学术话语的紧密联系,姜教授展示了通用语料库、专门语料库等多种语料库的特点及优势,并鼓励研究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育教学实际自建语料库。

张天伟教授首先梳理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假设、趋势与特点。他指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主要建立在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从认知角度探讨社会语言学的核心问题。张教授强调,理论研究应服务于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随后,张教授从自身研究出发,介绍了语言景观研究理论,并对其主要功能、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

两期次研修进一步深化了我校教师对外语课堂教学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启示教学研究,加深了对英汉语言对比、学术话语、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解,必将有效地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成效,推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